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10篇
  免费   1942篇
  国内免费   3402篇
化学   7415篇
晶体学   435篇
力学   622篇
综合类   338篇
数学   1677篇
物理学   5567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354篇
  2021年   311篇
  2020年   355篇
  2019年   305篇
  2018年   364篇
  2017年   484篇
  2016年   362篇
  2015年   462篇
  2014年   635篇
  2013年   848篇
  2012年   807篇
  2011年   958篇
  2010年   872篇
  2009年   936篇
  2008年   1043篇
  2007年   928篇
  2006年   914篇
  2005年   720篇
  2004年   564篇
  2003年   479篇
  2002年   471篇
  2001年   442篇
  2000年   512篇
  1999年   277篇
  1998年   136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30篇
  1975年   16篇
  1974年   14篇
  1973年   15篇
  1969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e potential origins of stability in branched alkanes are investigated,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wo recent hypotheses: geminal steric repulsion and protobranching. All alkane isomers through C6H14 along with heptane and octane were investigated at the MPW1B95/6‐311++G(d,p) level. Their geminal steric repulsion, total steric repulsion, and orbital interactions were evaluated by using natural bond orbital analysis. All measures of steric repulsion fail to explain the stability of branched alkanes. The extra stability of branched alkanes and protobranching, in general, is tied to stabilizing geminal σ→σ* delocalization, particularly of the type that involves adjacent C? C bonds and, thus, preferentially stabilizes branched alkanes. This picture is corroborated by valence bond calculations that attribute the effect to additional ionic structures (e.g., CH3+ :CH2 :CH3? and CH3:? CH2: CH3+ for propane) that are not possible without protobranching.  相似文献   
992.
为了获得滴定分析的终点误差随待测物浓度、反应平衡常数这两个因素变化的准确规律,推导了有别于林邦终点误差公式的终点误差计算式,根据该式可以判断每个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合在配位滴定分析和酸碱滴定分析的具体应用,结果发现:这两个因素其大小的变化不会一定导致终点误差绝对值的单调变化。  相似文献   
993.
研究了基于加速器束流强度调节来控制中国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次临界堆功率的方法.束流强度的调节是通过比较堆功率的测量值和设定值,由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自动控制可调光阑的孔径大小完成的.为了评估所提出的自动控制方法,基于点堆动力学方程建立了CiADS次临界堆堆芯模型.基于CiADS堆芯模型的仿真...  相似文献   
994.
构建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课程结构具有开放性,学习协作性等特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努力去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995.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和 X 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 对 Pt(111) 表面制备的 Fe 单层薄膜及其在不同环境气氛条件下的多种结构进行了研究. 在温度为 487 K 的 Pt(111) 表面制备出了完整的 Fe 单层薄膜Fe/Pt(111). 对 Fe/Pt(111) 依次升高温度进行超高真空退火, STM 和 XPS 结果表明退火温度高于 800 K 时, 表面 Fe 原子扩散到次表层区域, 形成次表层 Fe 结构Pt/Fe/Pt(111). Pt/Fe/Pt(111) 在 O2 氧化气氛中经 850 K 退火可转变成表面 FeO 薄膜FeO/Pt(111). FeO/Pt(111) 结构在温和的 H2 还原气氛中 (600 K) 转变成表面 Fe 结构, 进一步的还原处理 (800 K) 则可以重新生成 Pt/Fe/Pt(111). 控制样品的环境气氛在 O2 和 H2 之间切换, 使得表面 Fe (FeO) 和次表面 Fe 可以重复地转变. 本研究实现了多种 Fe-Pt 表面结构的可控制备, 可为合理地设计高效、价廉的催化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6.
盛学斌  马红  李德财  何静  徐杰 《催化学报》2010,31(7):822-826
 以亚硝酸异戊酯为催化剂, 通过固体磺酸的促进作用原位产生亚硝酰正离子, 实现了催化氧气氧化苯甲醇制备苯甲醛. 300 oC 处理的 Amberlyst 15 表现出较高的促进效果, 在 0.5 MPa O2, 80 oC 反应 2 h, 苯甲醇转化率和苯甲醛选择性可分别达到 90% 和 97%. 通过红外、热分析及酸碱滴定研究了不同方法制得的固体酸的差别及其对反应促进效果的影响, 并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衍生化方法检测了亚硝酰正离子.  相似文献   
997.
 以 SBA-15 为载体, 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纳米 Au 催化剂, 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条件对 Au 在载体表面状态的影响, 考察了催化剂样品催化 CO 氧化性能. 以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N2 吸附、X 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谱、X 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和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经还原焙烧处理后的 Au/SBA-15 催化剂热稳定性较好, Au 在 SBA-15 孔道表面呈高分散状态, 样品在 CO 氧化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低温催化活性和高温稳定性, 同时具有优异的抗烧结性能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8.
 报道了对烷氧基取代的 MeO-BIPHEP 型手性双膦配体钌配合物催化的β-酮酸酯不对称加氢反应, 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底物/催化剂摩尔比和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乙醇中该配合物催化 3-丁酮酸乙酯加氢反应的对映选择性达 98.0%,且对含不同取代基的β-酮酸酯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对映选择性.  相似文献   
999.
 在交换了 Fe2+, Co2+或 Cu2+的 Y 型分子筛上, 采用苯酐-尿素固相合成法制备了组装在 Y 型分子筛超笼中的金属酞菁类催化剂. 以 H2O2 为氧化剂, 考察了该金属酞菁/分子筛复合物上甲烷选择氧化制甲醇反应的性能, 并优化了反应条件. 结果表明, 在室温下, 金属酞菁/分子筛复合催化剂 FePc/Y, CoPc/Y 和 CuPc/Y 对 H2O2 氧化甲烷反应均有催化作用. 在这些复合物上进一步担载可催化 H2O2 原位生成的 Pd, Au 或 PdAu 贵金属, 并考察了其催化分子氧选择氧化甲烷反应的性能. 贵金属与金属酞菁/分子筛复合催化剂的偶合实现了室温下分子氧对甲烷的活化. 其中, Pd 与 CuPc/Y 间的协同效应使得室温下甲烷选择氧化反应活性有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00.
The self-assembly of Co(OAc)·4H2O with H2tbip and bipy (H2tbip = 5-tert-butyl isophthalic acid, bipy = 4,4'-bipyridine) generates one new complex, [Co3(tbip)2(Htbip)2(bipy)]n, which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X-ray diffraction, and IR spectroscopy. Single-crystal X-ray analysis reveals that it crystallizes in the triclinic space group P1 with a = 9.471(6), b = 12.597(8), c = 12.899(8), α = 84.660(7), β = 70.548(7), γ = 81.965(7)o, V = 1435.1(15)3, Mr = 1215.85, Dc = 1.407 g/cm3, Z = 1, F(000) = 629, μ(MoKα) = 0.926 mm-1, the final R = 0.0623 and wR = 0.1724. The complex consists of a tbip bridged trinuclear cobalt() unit and is further linked by 4,4'-bipyridine molecule to form a 2D supramolecular net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